电影《1921》点映,百年前与百年后两代年轻人跨越时空的呼应

时间:2024-07-14 00:00:44阅读:3216
如何将一部主旋律电影与市场和观众紧密地结合起来?10多年前,一部《建国大业》进行尝试并获得了成功,10多年后,同样是主旋律电影的《1921》在细节上还原历史的真实,让观影者感同深受,对于100年前中国
第1张图片
1/2
电影《1921》点映,百年前与百年后两代年轻人跨越时空的呼应第1张图片
第2张图片
2/2
电影《1921》点映,百年前与百年后两代年轻人跨越时空的呼应第2张图片

如何将一部主旋律电影与市场和观众紧密地结合起来?10多年前,一部《建国大业》进行尝试并获得了成功,10多年后,同样是主旋律电影的《1921》在细节上还原历史的真实,让观影者感同深受,对于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,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让《1921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
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,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《1921》即将上映。随着点映的开始,《1921》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。

用带档期的海报替换

同样是将主旋律电影与市场、观众密切结合,《建党伟业》呈现出了磅礴恢宏的气势,《1921》则通过细节来触动人心。这些细节,都是建构于历史真实之上的艺术真实,充满了“烟火气”。也正是这样的细节真实感,使得这部影片颗粒度和质感有了重要依托。

电影里的毛泽东到达上海后,湖南老乡李达请他吃饭,两人很自然地讲到了“新公司要开张了”,预示着党的成立。这一表达与1948年毛泽东寄给李达的信形成了关联对照。

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对此评价说,“在历史正片中,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都非常重要,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是十分考验创作者。而合理的艺术想象,能巧妙地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前后呼应”。

这些触动人心的细节,还体现在一个个小故事里。在《1921》里,观众能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:新婚夫妇李达和王会梧住在亭子间;王尽美、刘仁静、邓恩铭等年轻代表出游玩哈哈镜;毛泽东对湖南同乡李达“不吃辣”的调侃等,颇具“烟火气”。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生动微妙的细节,反映出革命者的平凡一面,当他们为了理想舍弃温暖生活、乃至宝贵生命时,才显得更为可贵。“这里面就有他们的坚定信念,有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强烈追求。”

为了塑造生动鲜活的角色,演员下足苦功研究史料、设计细节。继《古田军号》后,青年演员王仁君再次出演毛泽东,这次他所面临的全新挑战是,如何诠释银幕上相对鲜见的青年主席形象。王仁君阅读了大量资料,与导演深入探讨,不断梳理创作视角。“看了很多资料,听了很多的讲座,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经历,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。”

王仁君特别提及电影中有一组奔跑的镜头,寓意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。“正式开拍前,黄建新导演就叮嘱我‘练跑步’,因为剧中毛主席有一段奔跑中的重头戏。”于是,晨跑、夜跑成了他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为了拍摄这场戏,导演一连“罚”他跑了好几天的步,直到抓拍到最满意的一个镜头为止。

除了革命理想,这些100年前的年轻人的青春还交织着各种浓烈的情感,其中当然少不了爱情。所以影片里有李达和王会悟新婚的快乐,毛泽东和杨开慧分别的不舍,乃至陈公博携新婚妻子来开会、周佛海陪女友吃冰淇淋吃坏肚子等插曲。

在拍摄过程中,细到《新青年》杂志放在桌上的每一期和剧情时间能否对得上,连看不见的内页都得确认,再到印刷厂的机器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,黄建新都会亲自检查。经得住历史的推敲,方能有走进观众内心的自信。

1921已经过去了一百年,中国也从弱变强,中国人变得自信!自信的表现之一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。

在《1921》中,李达和张国焘作为组织者和主持人主导了会议进程,影片并未对这个事实做出矫饰。虽然陈公博在会议最后一日携妻逃会,但影片仍然表现了30日晚上会议受到暗探干扰后他主动提出留下应对法国巡捕的一幕。据主创介绍,影片对史实做了多方考证,基本是尊重历史原貌的,这恰是一部历史正剧所最看重的。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