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利弗-斯通
- 男 / 美国 / 导演
- / 处女座
- / 1946-09-15
- 详细介绍:翻阅奥利弗-斯通所有的代表作,都不难发现,这位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活跃于世界影坛的杰出导演,所最感兴趣的往往都…
- 别名:未知
- 外文名:oliverstone
- 性别:男
- 国籍:美国
- 身高:未知
- 体重:未知
- 民族:未知
- 星座:处女座
- 血型:未知
- 出生日期:1946-09-15
- 出生地区:未知
- 职业:导演
- 毕业院校:未知
- 经纪公司:未知
- 明星/评论:当前有0条评论,
- 人气:2146°
- 详细介绍:翻阅奥利弗-斯通所有的代表作,都不难发现,这位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活跃于世界影坛的杰出导演,所最感兴趣的往往都是那些极为敏感的政治题材。有人…翻阅奥利弗-斯通所有的代表作,都不难发现,这位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活跃于世界影坛的杰出导演,所最感兴趣的往往都是那些极为敏感的政治题材。有人说他是典型的阴谋论者,言行大胆,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他逃不出年轻时曾经参加过越战经历的阴影,但斯通本人却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点。在他看来,自己仅仅是一名导演,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艺术家,对政治并没有太多刻意的极力渲染,仅仅是想刻画出在政治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们的惨淡人生,以此来反思战争、混乱和阴谋所带给我们自身的后果。 1946年9月15日,奥利弗•斯通出生在纽约。他在少年时期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青年时期的斯通曾在耶鲁大学就读一年,而后他辍学搬到了越南居住,并在那里教了一年的英文。后来他又去了墨西哥,直到1967年,像那个年代的无数的青年人一样,他也应征入伍,在越战中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和考验。这段经历对于许多战死在湄公河畔的美国人来说,是一个永久的噩梦,但对奥利弗•斯通来说,它代表了某种经历的重生。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使奥利弗•斯通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展现这种狂暴的命运,并一直督促着他不断地向人们揭开现实的真面目,去解释那一种非常态的命运。 战争结束以后,斯通进入了纽约州立大学,跟随马丁•斯科西斯学习电影创作。在那里,他迈出了走向电影圈的第一步,他在1970年的一部影片中担当摄影师一职。四年后,在电影《强占》(Seizure)里,他又出任了编剧和剪辑。这些难得的经验,都为斯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而当导演,无疑是展现自己内心和才华更好更有效的手段。1986年,可以算是斯通实现梦想的一年。随着《野战排》(Piatoon)一片的上映,斯通的名字被世界影坛所熟知,他终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承认。无论是最初的《野战排》还是备受争议的《天生杀人狂》(Natural born killers),奥利弗•斯通从来不愿意仅仅追随者人物的内心活动,他把更广泛的视野投向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来——所有疯狂的越战场面,疯狂的阴谋以及疯狂的时代。对奥利弗•斯通来说,如果一个人最终的命运只是停留在解释自身的话,那么这部电影的意义是微弱的,为此他拍摄了诸多政治体裁的影片,而其中的每一部一出现,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广泛的争议。这种备受争议最终使得奥利弗•斯通的身份不再像是一个单纯的导演,他更像是一个银幕后的战士,在遭到众多人的抨击后,仍然为了揭示事实真相而去战斗,他对历史的探究与钩沉,大胆的求证与推理,对当局与政府的无情揭露与嘲讽,对苦难深重的人民生活的白描,以及不断的对于越战的反思等,已不止一次地令人一再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,无论其如何遭人非议和争论,他始终是20世纪最出色的导演之一,这是无庸置疑的。 战争题材 虽然奥利弗-斯通做过很多新尝试,从一举勇夺1978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《午夜快车》(Midnight Express)到早期的电影导演处女作《手》(The Hand),还有后来一时喧嚣影坛的《华尔街》》(Wall Street)和《亚历山大大帝》(Alexander)。但在很多人眼里,是战争题材成就了这位杰出的导演。而在他所导演的所有战争片中,尤属公认的战争三部曲《野战排》(Piatoon)、《生于七月四日》(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)及《天与地》(Heaven & Earth) 最为经典,成为斯通反思越战最为直接的一个标本。 第一部曲《野战排》在1987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剪辑、最佳音响等四项大奖,此外还得到了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3项金球奖。影片的票房收入在3个月内达到了1亿美元。在这部电影中,我们可以看出斯通在政治题材创作方面出众的才华。影片中心实际上不是美国人与越南人之间的恐怖的相互杀戮,而是兄弟之间、战友之间的残杀。这就使得影片具有更为深刻的反省意味。 1989 年,奥利弗-斯通拍摄了“越战三部曲”的第二部《生于七月四日》。电影同样讲述了战争对于一位美国爱国青年身心意志的残酷摧毁。虽然像第一部《野战排》一样仍然受到好评,但是此时,他在战争历史特定方面的表达倾向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与批评。 1993年,三部曲的终结篇《天与地》上映,这一次斯通从一个越南女人的眼中重新诠释了这场战争。这部影片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,而是一部传记片。导演把镜头对准一个越南姑娘,用她的一生来反映一场战争。值得一提的是,片中的越南女孩就是由陈冲饰演的。很多人担心这第三部会是画蛇添足之作,而奥利弗•斯通本人则想证明:三部影片将是首尾相连彼此呼应的整体。 把个人的苦难放在越战这样一个大时代下,或许不算什么,但反过来却无比地映衬出时代的悲剧、人民的苦难、生灵的涂炭与众生的渺小无助。奥利弗•斯通选择的这一角度来反思越战无疑更具杀伤力。其它的越战片往往带有很强的故事意味,然而在奥利弗•斯通的摄影机前,越南则是一个充满了惨痛回忆的杀戮之地。越战给美国人留下了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,而奥利弗•斯通却毫不留情地揭了这个疮疤,这是一个痛苦的反思。详情